0%

新设计

乔布斯谈设计

领导力教育项目,旨在高度发展领导者的人性智慧。

在此基础上,领导团队的规划设计能力,将会有长足的进步。这也是创新型组织变革的基础。要走向高生产力的组织,就需要一系列的新设计。

设计能力的重要性,长期以来被忽略了。甚至连设计的含义,往往也有误解。

乔布斯说:

设计这个词很有意思。有些人认为设计指的是外观。当然没错,但如果你深挖这个概念,会发现它指的其实是如何运作。Mac的设计工作并不是专门针对它的外观,虽然外观是设计的一部分。Mac的设计主要是关于电脑如何工作。为了设计出真正杰出的作品,你必须懂它,必须真正深入地体验它的全部。为了真正透彻地了解一个东西,为了充分消化体会它而不是囫囵吞枣,你需要一种激情投入。大多数人不会为此花这个时间。

在这段话中,乔布斯指出,要设计出高质量的东西,你需要透彻的了解。

所以顶尖的创新型领导者,往往日常就是持续有好奇心、探索钻研的人。

乔布斯家庭,曾经为了买一台洗衣机,讨论了两周。

我们发现,美国人制造洗衣机和干衣机的理念完全是错误的。欧洲人则好得多——但是他们洗衣服要多花一倍的时间!欧洲洗衣机洗衣服只是美国洗衣机用水量的1/4,你衣服上残留的洗条剂也少得多。最重要的是,它们不会把你的衣服洗坏。他们用少得多的肥皂、少得多的水,但是洗出衣服却千净得多,柔软得多,寿命也长得多。我们在家花了些时间讨论我们该怎样取舍。结果我们讨论了很多设计问题,但也讨论了我们家的价值观。我们是最关心用一个小时而不是一个半小时洗好衣服呢,还是最关心我们的衣洗后感觉特别柔软也更耐久呢?我们在意用1/4的水吗?我们用了大概两星期时间,每晚在餐桌上讨论这个问题。

最终他们购买了德国生产的米勒牌 (Miele) 洗衣机和干衣机。「它们带给我的兴奋感超过了多年来我使用的任何髙科技产品。」乔布斯说。

从这个故事,大致可以看出,乔布斯那种对产品体验的把握,是如何日常积累起来的。

设计能力与生产力

组织的生产力,很大程度取决于设计能力。

在组织运作中,「设计」工作,远远要比大多数组织实际做的广得多,例如就从本书前面的案例中,就涉及到:

  • 产品设计
  • 销售流程设计
  • 营销文案设计
  • 培训流程设计
  • 组织模式设计
  • 招聘流程设计
  • 沟通策略设计
  • 管理模式设计

设计质量,很大程度就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质量。

例如培训流程如果设计的很差劲,那么上课再努力,往往也就是那样了。

再比如组织的管理方式是X理论导向,那么平常再怎么督促,也很难让员工用心用脑。

乔布斯时代的苹果,营销上那种强烈的吸引力,背后是乔布斯对产品设计、沟通设计(例如发布会)的反复思考、实践。

相比之下,大多数组织,对于设计的重视程度,非常低下,往往根本就没有意识到,很多事情都要精心设计的。往往是别人怎么干的,我就跟着怎么干。

孙子兵法说:

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,故能择人而任势。

高水平的设计,就是在「求之于势」。例如乔布斯设计苹果发布会,流程上就创造出强烈的吸引力。这样最后上台,就已经有了势能,而不是靠在台上拼命吆喝。

人性智慧与设计质量

在组织运作中,几乎所有设计,都有人有密切的关系。

  • 产品设计,使用者是人
  • 销售流程设计,目标客户是人
  • 管理模式设计,员工是人
  • 培训流程设计,学习者是人
  • 项目规划设计,执行者是人

如果决策者缺乏人性智慧,那么设计质量就很容易出现问题。更糟糕的是,很可能他们根本就没觉得有问题。

例如本书前面,我分享的关于「让客户倒追你」的销售流程设计,「让学员倒追你」的培训流程设计,如果读者没有这样的经验和智慧,可能很自然的觉得日常拼命追求客户的销售流程,是正常的。而日常灌输填鸭的培训流程,也是没办法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的第三步是「发展领导智慧」,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启动组织变革,重新审视、设计相关的产品、流程、体系。

创新型组织的设计:发挥人和发展人

本书的核心内容,是关于创新型组织的设计。

创新型组织设计的目标,是要高度的发挥人、发展人。

这里的「人」,包括个体的人、和群体的人。

  • 从个体的人的层面,创新型组织要高度发挥、发展员工智慧、领导智慧。
  • 从群体的人的层面,创新型组织要高度发挥、发展群体智慧。

这两者,相辅相成。

本书前面的二、三部分,很多设计,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,例如:

  • 组织模式:知识型组织
  • 管理模式:Y理论
  • 沟通模式:高质量的4类对话
  • 学习方式:知识体系建构式学习

创新型组织变革项目设计

明确了创新型组织的发展方向,从今天走到未来,往往是需要组织变革的。

而变革项目本身,也需要高质量的设计。

古往今来的变革变法案例,失败的教训很多。这些案例中,往往是遭到了强烈的抵触,变革者一开始可能用强力来压制,然而并没从根本上解决矛盾,甚至反而导致抵触势力更强烈的反抗,麻烦很大。

戊戌变法失败后,谭嗣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,说: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。」

然而,关于戊戌变法,主导者操之过急,在缺乏足够共识的时候强力推进,激起反弹,这种策略层面的问题,是过早失败的重要原因。变革派的政治智慧,是需要讨论的。国家昌明不仅仅需要有勇气,也需要有智慧。

跟戊戌变法这种国家存亡危机相比,大多数组织变革难度,还是要低的太多了。在变革设计上,尽量做到凝聚共识,整体团结基础上实现变革,还是很有可能的。

孙子兵法说「善战者,无智名,无勇功」,变革也是如此。未必是轰轰烈烈,东风压倒西风才证明变革有力。可能更高水平的,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。

当然,因为不同背景的差异,不能胡乱比较。有些危机时刻,也难以做到更加细致。但从企业组织变革的角度,还是有很大操作空间的。

如何做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呢?孙子提出了「五计」,也就是评估胜率的5大因素,所谓「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」。

孙子把「道」,作为战争胜利的第一条要素。他解释说「道者,上下同欲」,也就是国家上下一条心。

对于组织变革,也是如此。做到「上下同欲」,齐心协力,那么变革成功,就得到了至关重要的「人和」。

因此,我们启动创新型组织变革,也要从实现「上下同欲」这个角度思考。

变革指导思想:共同富裕

为了实现「上下同欲」,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,实现共同富裕。大家都有好处,这事就容易推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,共产党的指导思想。

所以共产党经常说,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。

这里的「共同富裕」,要注意了,并不简单等于一起赚钱。这就涉及到对财富的观念问题。

我们从小就被教育,工作是为了赚钱。

这个观点不算错误,但却很肤浅。它容易让你混淆金钱与财富的概念,而后者才是我们真正在意的。

所谓财富,就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。例如你要吃饭,你要穿衣服,你要玩游戏。而金钱,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换财富的手段。

想象一下你手里有10亿美金,困在撒哈拉沙漠中央,周围荒无人烟。这时候你大概很容易明白金钱和财富的区别,水和食物是你要的财富,而金钱现在就是废纸。

一旦有了人类,创造财富的活动就开始了,原始人也需要打猎、采集果子。但那时候并没有金钱的概念,人们是以物易物。金钱是社会专业化后的产物。

创新型组织的财富观

那么如何获得你想要的财富呢?有两种途径:

第一种:创造新财富;第二种:分配现有的财富

在市场经济下,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他们可以创造出某种财富。作为回报,他们也能够获得其他形式的财富,金钱就是这种回报的中介手段。

创造财富不仅仅是生产,例如一家小区里的水果店,将水果摆在了客户的眼皮底下,这种流通活动,也包含了财富的创造,否则你恐怕就得自己去果园了。

鉴于人们习惯性的用金钱来代替财富,大多数人有了一个习惯性的误解:觉得这个社会的财富,有一个固定的总额。因为如果你从别人那里得到了100元,显然有人会少100元。因此财富的获取就是个零和游戏。

但纵观人类的历史,社会财富的总额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,总体上是在增长。尤其是最近百年,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过去的千年。德国之所以获得民众的支持,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,很大原因是那时候德国人连饭都吃不饱。在今天,即使是社会底层,也很难想象。人们的娱乐也多了很多选择,例如各种各样的游戏、电影,100多年前大概也就是几部戏剧。

创新型组织,跟很多传统型企业相比,在财富观上,是有核心差异。

所谓财富观,就是:你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是什么?是通过创造财富,还是分配财富?

大多数企业,并不特别在意这个钱,是分配来的,还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新财富的报酬。

但顶尖的创新型组织,它们的财富观,更倾向于通过创造财富获取回报。

这种财富观的来源,很大程度是因为创新型组织和创新领导者,往往自身就是创造者,直观容易感知,财富不仅仅是分配的结果,你可以通过创造人们需要的东西,获取高回报。

6种类型的财富

财富,是多种多样的。至少包含如下几种(相互可能有交集):

  • 生理财富(例如健康)
  • 物质财富
  • 精神财富(例如知识、经验、智慧、想象力、信仰)
  • 情感财富(例如爱、乐趣)
  • 关系财富
  • 工具财富

金钱,其实是物质财富的一个代表。

在传统型组织中,往往更关注物质财富,以及能带来物质财富的关系财富。

然而对于创新领导者、创新型组织而言,通常有更为全面的财富观,以及更多样化、丰富的财富。

这当中最明显的是,创新领导者、创新型组织,通常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情感财富。例如创新领导者,通常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,对工作有热情。

从这个意义上,持续创新之所以困难,是因为创新型组织,是真正的「高帅富组织」,是靠多方面的富足来驱动的,这种富足超出了金钱的范畴,是那种用钱也很难买到的财富。

比如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对体验的觉察,对人的影响力,从苹果历史的角度,单独他一个人的价值恐怕就超过了千亿美金,而且还是没法买的。

反而是钱,相对来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渠道可以拿到钱,无论是从客户那里还是其他地方,如果一家组织有高度的精神财富、情感财富和关系财富等。

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,哪怕是很多规模很大的行业龙头,看上去挺有钱,但是从多维财富的角度,可能是精神财富、情感财富等非常贫乏的组织,本质上还是「结构性贫穷」,所以很难有创新能力。

共同富裕:发展员工的人性智慧

启动组织变革的第一件事情,应该就是启动对员工的教育,发展员工智慧尤其是人性智慧。就像倒追学堂对领导者的教育一样,领导者要开始启动对员工的教育。

人性智慧,属于知识、经验和智慧,是精神财富。同时,它跟所有其它类型的财富,都有密切的关系。

可以说,发展人性智慧,意味着各方面财富的增长、和增长潜力。

而这种发展智慧的教育,是一种多赢游戏,而非零和(反而应试教育体系更偏向于零和)。员工能力的升级,无论是对企业的生产力,还是对他们自己的发展,都有高度价值,这样就容易实现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共同发展,达成多赢游戏,而非内卷竞争。从而让变革在团结的基础上发生。

而倒追学堂的领导力项目,也是在这方面完成对领导者的能力升级,让领导者可以成为高水平的教育培训者。

指导思想: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

然而,共同富裕不等于搞大锅饭。

现实是,在一个组织中,不同的人、不同的团队、不同的部门,他们的认知、动机等都可能有差异,对于新事物的兴趣度、投入度、期望会不同。

做变革一个基础的策略,有点像懒人收果子。哪些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了,先收,然后再收一下批。

组织变革,让有兴趣、愿意投入、有承诺的员工、团队、部门等,更快的「富起来」(注意不是说钱),然后再持续展开,通常是更有效的。

「共同富裕」和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」,整体策略就大致如下。

1)基本的思想启蒙和知识启蒙,应该是普及型的教育和讨论,这包括「4步打造创新型组织」和「人性智慧课」,重点在于,这是认知层面的教育。

2)深度的学习和掌握人性智慧知识体系,应用到实践中,这是需要学习者更高的投入度的,也需要组织更高的支持力度。因此这一块,应该本着志愿、主动报名、有承诺责任的原则,让愿意投入的人、团队得到更多的支持,从而发展出高度的人性智慧,改进生产力。

对2的深度学习和实践,基本原则就是「支持力度和承诺责任」的对等。你承诺承担更大的责任(自我学习、工作改进),那么组织就给你更大的支持。这样,就避免了大锅饭,让组织可以再一开始聚焦于部分高主动性员工、部门的发展,和部分工作的实践改进。

同时,一开始聚焦于小部分高主动性高参与度的人,遇到问题也容易及时改进,而且对方的容忍度高。

另外非常重要的,因为都是自愿主动参与明确责任承诺的,这批人主动性不错,也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。

如果强行把人拉进来,反而容易有反作用,降低团队的氛围和行动能力。

在「帮助一小部分主动的人先富起来」之后,通常在这批人的影响下,又会有新的人愿意尝试。这样就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循环。

这种策略,其实也对应着「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,故能择人而任势」。每一步都是确保有势能的情况下推进(经过训练的教育团队、参与者自我的投入和承诺),而不是强行的拉郎配。

领导者要成为高水平的教育者

对于创新型组织,人的素质至关重要。

而精英教育,是发展人的一个基本途径。

因此,创新型组织的领导团队,不能仅仅是等着市场上捞人、用工作让员工自己发展自生自灭,而是要具备高度的教育能力,善于发展人。

注意,我们这里说的是「教育能力」,不是「培训能力」,培训能力仅仅是教育能力的一部分。

那么,教育和培训区别在哪里呢?

联合国教语文组织,说教育有四个方面的范畴:

  • To know(学习知识)
  • To do (实践、掌握技能)
  • To be (成为什么样的人)
  • To work together (协作)

企业中的培训,往往关注点是学习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。而学习知识,通常也是刷熟练度导向的,而非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智慧。

至于To be,通常更谈不上了,有的话,那就是洗脑。

To work together,非常重要但是很少有组织重视这个的教育发展。既有体系问题,也有员工素质和能力问题。

传统型组织需要培训体系,创新型组织需要教育体系。

这也是领导力发展项目的一个目的,为领导者赋能,在人性智慧基础上,拥有对教育的洞察力和设计实施能力。